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荔城新闻网 >> 商贸物流
抓抢海西机遇 乘势加快崛起
2010-06-04 10:12:05 涂洪长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荔城新闻  

基础设施之兴:从“地无寸铁”到区域性交通枢纽
产业布局之变:从“千家万坊”到现代产业聚集区
发展空间之谋:从“洼地”处境到以港兴市

  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的莆田,一直以来以“妈祖故乡”知名海内外。自2004年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特别是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来,这个陆域面积仅为4200平方公里的小市,按照“奋力追赶、持续提升、蓬勃崛起”的三部曲发展目标,紧紧抓住海、港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建设环境,以引进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之兴:从“地无寸铁”到区域性交通枢纽

  在东南沿海版图中,莆田的区位优势明显。它北依省会福州,南邻民营经济重镇泉州,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受制于没有铁路和疏港通道不足等基础设施“短板”,莆田的区位和港口优势迟迟难以得到发挥。
  而短短几年内,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莆田市正在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铁路建设为例,3条铁路正以如虹气势同时推进:具体包括2005年9月30日开工的福厦铁路莆田段,货运去年底已经通车,客运4月26日已投入运营;2007年11月23日开工的向莆铁路莆田段,2012年将开通;2008年7月10日开工的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争取2011年底建成通车。
  福厦铁路莆田段开通后,成为连接福厦乃至珠三角、长三角的交通大动脉;向莆铁路和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建成后,莆田也将成为湖南、江西等内陆省份的重要出海口,为港口开发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腹地;总里程155公里、总投资90多亿元的“一纵、一横、一支线”铁路网的建成,结束了莆田“地无寸铁”的历史,使得莆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高速公路方面,至2014年莆田将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268.8公里,实现全市所有县区都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同时促进莆田大范围绕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打造各县区之间“半小时交通经济圈”。
  从地图上看,海西周边的20个城市呈扇状张开,莆田刚好处于扇把枢纽位置,坐拥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其中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30多公里深水港湾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港口优势是莆田的最大优势,为此莆田提出加快“三湾”资源整合,近期先行开发建设湄洲湾,加快规划兴化湾,保护利用平海湾。至2012年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亿吨,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远近结合的码头开发建设新格局。
  随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加快建设,莆田即将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港口为主骨架主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西进东出和南联北接的通道十分顺畅,莆田一跃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

  产业布局之变:从“千家万坊”到现代产业聚集区

  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福建莆田的工商业起步早,涉及面广,特点突出,以鞋革、电子、食品、工艺美术等为主的轻工业有着比较扎实的基础。早在上世纪90年代,莆田便以“鞋城”“电子城”“啤酒城”“工艺城”等称誉闻名四方。而随着发展的深入,“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草根经济模式遭遇越来越多挑战,莆田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面临规模企业少、品牌形象不强、发展空间受限、内生力量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为逐步扭转这一局面,莆田市近年来坚持在项目带动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引进央企、省属企业和海外大财团投资,推进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建设。目前,莆田市已与8家央属企业、多家省属企业以及国际财团展开积极合作,重大生产性项目特别是临港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迄今为止莆田市已经落地和投产的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660多亿元。
  莆田市发改委主任姚锦华说,通过借力重大项目,特别是一批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重化项目在莆田的投资布局,莆田市逐步扭转经济结构中“轻重失衡,大小失当”的局面,轻重工业比例将由现在的七三开变成五五开,经济体量和后发动力大大增强。

  发展空间之谋:从“洼地”处境到以港兴市

  莆田市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丰富,“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一直是其谋取区域崛起的重要路径选择。近年来,莆田各类港航设施逐步完善,港口吞吐能力逐步增强,港口集疏运网络逐步形成,但港口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上下两翼的福州、厦门等地,仍然处于“低洼”地带。
  基于此,莆田市提出了“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构想,以港口为依托,在发展临港重化、机械、钢铁、能源、林浆纸一体化等临港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上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带动仓储、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及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有效拓展港口腹地,以福厦铁路、向莆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江西、湖南等内陆地区的合作,促进港口腹地纵深推进,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莆田市的“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落地中,湄洲湾成为首当其冲的重点。2009年8月,国家投资开发公司与福建省签订《关于加快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开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同年10月,国投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基础设施启动暨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正式开工,总额达220亿元的国投在福建最大投资计划进入实战阶段。
  据国投湄洲湾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鹏介绍,整个产业园区规划形成12.78公里海岸线,面积约60平方公里,可建设5万至30万吨级码头泊位40个以上,将形成一个具备原材料进口、工业加工、相关制造业所需的散杂货运输、产成品的集装箱运输、支持保障功能的现代大型临港工业区。
  根据《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湄洲湾港口城市是以莆田市行政辖区为主体、以现有中心城区和未来滨海新城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综合体。至2020年,湄洲湾港口成为海峡西岸港口群的主枢纽港,环湄洲湾北岸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群和能源产业群,兴化湾南岸临港工业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产业、大腹地”的发展格局,实现“滨海宜居城市”目标。
  莆田市在打造宜居城市的追求中尤其注重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为全面提升妈祖文化影响力及其在对台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莆田市携手中铁公司投资25亿元,在湄洲岛对面建设一座针对台海信众的妈祖城,这一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贸、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滨海城市,总规划建设60平方公里。目前这一妈祖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莆田市委书记杨根生表示,当前莆田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莆田将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毫不动摇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努力把莆田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和滨海宜居城市,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迅速壮大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