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今天,在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7号哲理钟楼内,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组织建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这是闽中第一个党组织,也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三个中共地方组织之一,成为点燃莆田以至整个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从此,哲理钟楼内传出了悠扬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钟声,并响彻闽中大地。
(一)
哲理钟楼是一幢建于1899年用红砖砌成的三层老式洋楼,原为美国教会办的哲理中学校舍建筑物之一,名“映雪楼”,底层为4米见方的骑楼式门道,为当时教员宿舍。平顶阳台,中央建一小亭,悬挂铜钟,作为作息报时之用。整栋楼房占地面积
394 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
平方米,历经110多年的沧桑仍保存完整,现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莆田能成为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是有其历史条件的。莆田自古是个重教兴学之地,教育文化发达,思想比较活跃,年轻人有一种执着追求、奋发进取的风尚,为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提供条件。而五四爱国运动不仅激发了广大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也促进青年们对新文化的渴求。五四运动后,陈国柱、林嵩龄等亲身参加过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莆田、仙游青年学生纷纷踏上外出求学的道路,他们陆续考入厦门、福州、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一边求学,一边继续探索革命真理,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并先后加入青年团和党的组织,逐渐成长为第一批莆仙籍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成为莆田早期革命骨干。
五四运动时期的积极分子陈国柱,在莆田哲理中学读书时,看过数期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1921年考入厦门大学后,在中共党员、同学施乃铸的引导下,阅读《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和《中国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世界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回乡度假时,陈国柱就将施乃铸所送的马列主义书籍30多本带回家乡,在进步青年学生中传阅,使进步青年学生耳目一新。1924年秋,陈国柱从厦门大学转到上海大夏大学学习,在该校加入青年团。与此同时,在上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莆田籍学生林嵩龄和黄苍麟也在学校加入了青年团。至1925年,陈国柱、林嵩龄、黄苍麟、陈嘉谟等在外求学的莆仙籍大学生先后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外,在北京师大的仙游学生黄经芳亦于1923年入团,在福州的莆田学生宋耀华、李培兰(女)和仙游学生胡友李等也在1925年加入了青年团组织。这些莆仙籍学生在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加入了党、团组织之后,也经常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书刊寄回莆田,或利用寒暑假时间,把马列主义书籍和革命刊物带回家乡,在青年学生和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中传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莆仙青年学生和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中传播,为莆田党组织的建立作准备。
(二)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宣传运动、组织问题等一系列决议案。在《组织问题的决议案》中,党中央特别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党组织的地方“均应努力开始党的组织”。在这种背景下,从大夏大学毕业的陈国柱,于1925年底离校前向党中央作请示报告,中央派袁孟冰找他谈话,要他“回莆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直接和中央(上海)发生联系”。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母校哲理中学任教。哲理中学是一所有着革命斗争传统的学校,也是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陈国柱利用该校的有利环境,一到校,便积极物色培养发展对象,利用教国文课和社会课之机,宣传革命道理,培养进步学生,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军阀的爱国主义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陈国柱认为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等学生思想进步,条件较为成熟,便于
1926年2月底,在哲理钟楼二楼宿舍内召集他们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青年团,同时成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随后,支部又吸收王纪修、徐贻泽、林凤池、翁祖武、戴友梅、刘天瑞以及外县籍同学邱光兆、林锦如(仙游人)、林怀才、余丽水(永春人)、吴郅治、赖锡柱(德化人)加入团组织,进一步增强了革命力量。当时莆田是闽中地区除福州、泉州两市外唯一有高级中学的县城,所以,仙游、永春、德化等一批来莆求学的外县学生先后在莆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闽中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培育骨干力量。
1926年6月,陈国柱返回莆田继续领导莆田的革命斗争。同月,将原发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共党员,支部称为中共莆田支部。同年7月,林嵩龄、黄苍麟从上海毕业回莆,也将组织关系转入中共莆田支部,并增补为支部委员,参与领导革命斗争。为了向农村发展党员,陈国柱先后派莆田籍党员利用星期日下乡发动农民,组织农会,从中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基层党支部。至年底,先后建立了中共澳柄支部(支书陈蒲川)、夹漈支部(支书吴国霖)、山门支部(支书林凤池)、丰美支部(支书林清汉)、咸益女中支部(支书郭晓云)和郊下支部(支书林文樵)。随着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发展,12月,中共福州地委通知陈国柱到省商谈莆田组织问题,经共同商议,决定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别区委,由直属中共中央改隶属中共福州地委,以统一领导全县各基层党支部。1927年4月,仙游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支书林锦棠),隶属中共莆田特别区委。至此,莆仙两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莆田成为福建省除闽西、闽北以外革命势力最为强大的地区。
(三)
莆田初期开展革命和建党工作是极为艰难困苦的。一是党团干部皆是学生出身,年轻无经验,而且当时交通不便,上级指示不能及时传达,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到。好在莆田仙游两县党的干部文化程度高,加入党组织后不怕艰险,矢志奋斗。二是活动经费完全靠自供自给,上级党组织没有一元钱的供给帮助。莆田早期党员干部大都在学校任教,拿自己的薪水来做革命活动经费。三是莆田当时是国民党统治区(亦称白区)。在国统区开展革命活动,斗争环境极为险恶,党组织随时有遭敌破坏的危险,只能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支撑着莆田革命者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坚持革命斗争,使莆田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发展为闽中特(地)委,成为整个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领导范围也由小到大,不断扩展,从莆田、仙游逐渐发展到惠安、福清、永泰,直至北起福州、南到厦门近20个市县的广大闽中区域,为取得闽中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正如闽中革命老同志、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所说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我感受最深的一条体会,就是要始终坚持革命信念。革命的理想信念永远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我们才能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而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为之奋斗。才能不论身居何位,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在革命峥嵘岁月中,英雄的闽中儿女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仅莆田市被追认的革命烈士达303名,还有许多革命群众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崇高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建设未来。今天纪念中共莆田地方组织成立90周年,就是要永远不忘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激励全市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大力实施“336”工程,努力建设更加宜业宜商宜居的美丽莆田,续写莆田新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