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荔城新闻网 >> 聚焦三农
大学生的林下“淘”金路
2016-05-30 15:22:54 何晋生 张郁周 来源:  责任编辑:荔城新闻  

    4年前,一群大学生在接触林下经济后,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金线莲和铁皮石斛。借着荔城区大力发展高端农业的春风,经过努力,组织并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采用直营店、网店、微店相结合的形式销售产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成为一道“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靓丽风景。

    瞄准商机当“农民”
    毕业于泉州一家工程学院的蔡伟煌原本一直在泉州、漳州等地从事工程建筑承包。2012年春节,蔡伟煌偶然得知由于不合理的采挖,福建金线莲、铁皮石斛的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平均价格达到每斤6000元,市场前景看好。而与此同时,由于龙眼价格偏低,莆田许多农民不愿管理龙眼树,放任自流,加上缺乏技术和不了解市场需求,不敢大胆发展林下种植。
    蔡伟煌萌发了回乡办林下种植基地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表哥许飞强,两人一拍即合,在长辈的帮助下,他们以入股方式投入500多万元组建了利荣昌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相关实验器材,建设起组培车间,在壶公山脚下租赁了50多亩土地,建立起林下种植基地。
    林下种植可不是一般的农业种植,特别是对一名“门外汉”来说,其中的关键技术——组培种苗就更是难上加难。蔡伟煌告诉笔者,为此,他们专门前往漳州一家企业实地考察学习了半个月,引进十五万元种苗‘依瓢画葫芦’进行种植,由于自然灾害、环境、土壤不同等因素,加上种植管理技术经验不足等原因,种苗很快损失殆尽。
    蔡伟煌和许飞强又辗转到福州,福建农业大学GAP中药材研究所同意对接研究开发,并提供组培繁育成功的第一代“福建金线莲、铁皮石斛”种苗。为了更好地掌握关键技术,蔡伟煌和许飞强潜心在福州学习了3个月,弄懂了的组培原理、生长习性和科学管理要领,开始组培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3年,他们先后突破增殖、分化、生根等种苗组培环节技术,实现福建金线莲、铁皮石斛成功组培。2014年,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发展林下种植,在荔城区农业局的帮助指导下,该基地被确认为莆田市珍稀中药材及苗木繁育示范种植基地,并获得上级资金补助。荔城区农技中心还专门从北京中科院邀请来专家现场帮助他们进行测土配方,改良土壤。
    在种植的过程中,蔡伟煌和许飞强发现,铁皮石斛和金线莲在生长条件等很多方面极为相似,何不一起种植呢?经过实践,他们独创了“立体种植”法,就是在龙眼树干上“仿生”种植铁皮石斛,在树荫下种植金线莲。许飞强告诉笔者,铁皮石斛生长周期慢,差不多需要两年的时间,这样一来,种植基地的管理成本提高了不少,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在短期内体现农业效益,他们便想出了这个办法。事实证明,“立体种植”法十分奏效。
    带动村民同致富
 这两天,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定庄村的锦龙生态农业合作社林下种植基地迎来了采收期,采摘工人们穿梭在树林中,将盘绕在树枝上的鲜脆欲滴的铁皮石斛枝条一一采下,小心翼翼地放入篮中。
    “这些仿野生种植的金线莲和铁皮石斛可是林中珍宝。”正在忙碌的朱国明告诉笔者,这片林下种植基地有60多亩,以前种植龙眼,一亩一年到头仅能收入2000多元,现在采用立体种植,龙眼加上铁皮石斛、金线莲,收入一下子就长了好几倍。
    “朱国明只是我们发展的众多合作社中的一家。”蔡伟煌说,金线莲、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高,考虑到大多数农户不能独自承受大面积种植的负担,他们将一批村民组织到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同时,组织技术人员为村民在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的除草、施肥等各个环节进行免费指导,每年免费培训村民达400人次。
    目前,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5个农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60多亩,带动3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兄弟俩每天都忙于技术指导,提高林地利用率,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让农民增收致富。
    深挖资源促提升
 为了与其他品牌区分开,他们还注册了“壶兰”商标,并放弃传统的批发渠道,在淘宝和阿里巴巴上开起网店,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推广产品,市场从闽粤一带一点点拓展开来,客户遍布全国各地。
  “产品销售形式现在主要还是干品,效益不高。”几个小伙子告诉笔者,基地大了,产品多了,必须要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才会良性循环发展。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养生茶、饮料等产品的研究,将中药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并借助基地开发采摘体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