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荔城新闻网 >> 荔城宣传
五年“聚德”路 —— 荔城区首个民间教育基金会探访
2016-09-06 08:13:30 何晋生 陈少彬 来源:  责任编辑:荔城新闻  
    近段时间,在荔城区北高镇街头村间,“聚德”两个字成了除“打金”外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聚德”之名意为“聚集爱心、弘扬美德”,是由北高镇埕头等11个村村民自发成立的民间教育基金会,为全区首个。自2012年创建以来,累计发放公益资金1911226元,资助学生147名,奖励学生308名,奖励中小学教师约700人次,奖励中小学13所次,惠及近半个北高镇初中到博士学生。
    成立5年来,如何能做到在书写家乡公益新史的道路上越走越畅,日前,笔者走进北高埕头中学,采访聚德教育基金会发起人翁美瑞副校长,了解其中的做法。
    捐资建会,开支为零
    刚进校门,便可见一处“聚德缘”景观,其中有一块“聚德记”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清楚的记载聚德教育基金会的由来。原来,2012年春节,几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拜访母校时了解到,由于北高镇地理位置偏远,师资等教学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导致教育面貌比较落后。
    难道让自己家乡的教育继续落后?教育落后了,下一代怎么会在这个知识性、创新性的社会上跑赢别人呢?
    翁美瑞告诉笔者,在不断的探讨和酝酿之后,当年4月,叶万春、叶国扬、陈剑飞等11位乡贤共同成立聚德教育基金。同时,基金会与各理事约定:根据基金会业务范围每年所需金额,共同捐资,用于当年奖励和资助师生。当年度8月便举行了首届“聚德教育基金”发放仪式, 发放当年所捐的126458元,随着运作的日臻成熟,加入基金会的理事从11名增加到37名,筹集的资金及发放的奖助金也水涨船高。
    “特殊的运行方式使得奖助学金源源不断。”翁美瑞告诉笔者,“为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于奖助学,基金会实行日常运转零开支,也就是说日常产生.费用由相关人员自行承担,几年来从没有人在基金会报销过一包茶叶、一支香烟、一瓶水、一杯酒。
    活动迭起,凝聚文化
    在奖教助学的同时,基金会着眼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加强聚德文化建设,创新性地开展了“聚德讲堂”系列讲座活动,邀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讲嘉宾。
    今年考上莆一中的学生叶俐俐告诉笔者,她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是“从初中生到培训师”。讲座上,深圳市黑马人珠宝顾问团郑建扬先生,首先围绕“梦想”这个主题,从“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入手,引导她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梦想,接着郑建扬将自己求学、创业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勉励同学们要坚持梦想,坚持不懈奋斗。诙谐幽默、蕴含哲理的演讲风格,真切感人的奋斗经历,博学善思的儒雅形象,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交口称赞。
   “截至目前,讲堂已围绕‘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读书与为人处世’‘责任在于奉献’等主题连续举办十讲,几乎是场场爆满,不少学生还纷纷要求增加举办的场次。”埕头中学校长刘锦华说。
    同时通过与埕头中学合作,成立聚德义工服务队伍,举办聚德晨钟读书会,举行爱心义卖日活动,聚德日活动,办聚德缘报等系列聚德文化活动,与聚德各项业务相辅相成,推动聚德慈善文化的传播,如今聚德慈善文化已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追随目标。
    砺志有方,爱心相传
    “马上就要开学了,是不是把心思收回来了?生活上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日前,在英博雪精啤酒有限公司担任主管助理翁剑清照例又拨通莆田四中高一学生郑嘉敏的电话,了解开学前的情况,回答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这是“聚德基金会”开展“精神导师”帮扶,传递爱心的又一种独特做法。
   翁剑清和郑嘉敏都是“聚德助学金”的受益者,所不同的是时间先后。
   “201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农林大学,但家里经济十分困难,正当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聚德基金会”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每年提供4000元助学金帮助我顺利完成4年学业。”翁剑清说,正是他们的行为让我学会了感恩,因此,在基金会倡导开展“精神导师”活动的时候,我和九年级的郑嘉敏 。结成对子,主要就是利用电话、QQ、微信进行聊天,了解他们想法和思想动态,及时引领,鼓励她们挑战自我,目前,该基金会已成功结成22对。
   “今年春节翁剑清还利用勤工俭学的报酬主动为母校25贫困生,捐赠过一批笔记本和笔等学习用品,价值近400元,而当时他还在读大四。”见翁剑清不想说,翁美瑞补充道。
   不仅如此,基金会还开展感恩教育,爱心家访、精准扶贫、校友公益、微公益等系列活动,冲沁村在聚德基金会的带动下,决定在聚德奖教基础上将本村小学奖教金再提高二倍"。
   绿色通道,精准助学
   “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终于可以圆大学梦了!”8月25日,在接到11000元助学金的时候,北高镇冲沁村下冲沁准大学生张赛华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张赛华七岁就失去父亲,一家的生活负担全都落在母亲身上,今年,就读于莆田八中的她凭着顽强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顺利地考上福建医科大学,获得“聚德奖学金”2000元。8月9日,聚德教育基金会工作义工专门前往该村,对申请“聚德励志助学金”学生张赛华,进行入户爱心家访与核实调查,确保对象真实。
   本应高兴祝贺的喜事,不料年过六旬的母亲却老泪纵横地告诉聚德工作义工,她无力供给女儿上大学,只能以死逼迫女儿放弃学业。这让从小历经艰难的张同学陷入迷茫与无助,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暑期到黄石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聚德工作义工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解终于明白事由,原来张赛华上大学每年单学费就要8千多元,这可难住了这个十分贫困的家庭,经过商讨,“聚德基金会”决定特事特办,每年励志资助其4000元直至大学毕业,同时呼吁爱心人士另外资助,母亲才勉强同意。
   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聚德基金会会长叶万春等三人,第一时间伸出友爱之手,在聚德基金以外,再捐资5千元助其上学。
   “在走访贫困家庭中,我们了解到,类似的情况远不止张同学一家,而基金会的助学金额最高只能4000元,怎么办?” 翁美瑞说。
    是否也能像“精准扶贫”一样开展“精准助学”?
    翁美瑞告诉笔者,今年,基金会经过讨论,又专门开通了聚德平台的新功能——爱心绿色通道,架通寒门最后半尺路,让聚德之外的善款,通过聚德平台精准,定向,快速,结对资助特困生,不让一个特困生因贫困而退学,同时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队伍中来。  
    目前,已成功开展“精准助学”9对,16名爱心人士通过绿色通道捐资55200元,此外,还有不少人通过“聚德之家”微信直接捐资或对接帮扶。
                                                                                                                                                     图为聚德基金会工作义工入户调查核实受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