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荔城新闻网 >> 荔城宣传
埕头:“南岸明珠”正璀璨升起
2016-09-13 17:22:46 林楠 林春荣 来源:  责任编辑:荔城新闻  

   

     都说北高是“金匠之乡”——全国经营金银珠宝首饰的人中,10个有8个是福建人,有6个是莆田北高人。可要说起金银珠宝产业在北高镇的诞生和崛起,则不得不提北高的埕头村。大约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打金”生意从埕头村风行开来,逐步发展成为该村乃至整个北高镇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引擎。目前该镇在全国各地从事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生产经销商已超过2万家,年销售额800亿元以上。埕头的“打金者”们以其独特的魅力,推开了市场的大门,实现了整个村的产业突围,并成为全国金银珠宝的翘楚。这让大家不禁好奇,这个没有金矿银矿的小小埕头村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千年之前的商贸村庄
 
     埕头古称瀛洲、后叶,为北高镇桥东片(宋桥以东)中心,地处莆田兴化湾南岸,紧邻布袋港(现为盐场)东侧,总面积仅29平方千米,人口约5万。解放后,在黄金珠宝产业出现之前,农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地处沿海,俗称“界外底”,薄弱的经济基础一直难有大的改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但是,埕头的人文资源却是丰富的。早在宋朝年间,因紧邻布袋港,埕头一直是当时重要的一个运盐港口村。尽管千年来岁月的风雨,早已洗净昔日港口的铅华,但那块铭刻着沧桑的清代布袋港盐道史碑、和众多遗存在埕头村的古建筑,坚定地告诉我们,千年之前,这里曾是个繁华的港湾。沿海人都信妈祖,埕头人也不例外。走进埕头灵慈妈祖宫,这座古色古香、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的建筑里,随处可见大拜石、古石狮、古门座、古水井等珍贵文物。抚着时光留在这些古物上的痕迹,让人不由感慨:无论多么繁华、多么悲痛的历史过程,映在它们身上,都只留下不露声色的简单。
 
     或许是上天有意磨砺埕头人的韧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了彻底断绝割据台湾的郑氏政权的粮食补给,清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截界”:凡“界外”(沿海三十里)一律采取“三光”政策——凡水田、水渠、水井一律填光、凡树木一律砍光、凡房屋一律烧光。这对埕头人来说,是一页沉痛的历史。居住在这里几百年的沿海居民,很快全部被逼迁往他们陌生的界内。港口突然不再喧闹拥挤,一切都沉寂了下来,慢慢变得荒凉。可在埕头人心中,无论故乡变成什么模样,它依然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家园。当允许返乡的政令一出,背井离乡已二十多年的埕头人争先恐后回到故土,搬起砖石,顽固而执着地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埕头人身上看到他们当年坚韧不拔、拼搏奋进、恋家爱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品格在埕头世代相传,为今后的“打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传承基础。
 
     珠宝产业的星星之火
 
    大概是从港口运盐那个时代开始,埕头人学会了“走出去”,远涉重洋,开始了海上贸易。天然的贸易港口优势,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创新和改变。工艺品,在这个时候传入了埕头,被视为新鲜而奢侈的物件。一些埕头人通过大大小小的商船,将它们从海的另一端带了回来;而另一些埕头人则试图仿制起那些精美的雕花和繁复的纹饰。久而久之,“打金打银”这种手工艺开始出现,并流传开来,成为当地一种新的谋生方式。这一民间技艺,在这片土地上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培训的简单方式一代又一代被传承下来,又一代又一代地不断被改良创新。
 
     改革开放初,一些埕头人斗胆拿起了祖传的“打金”手艺,走南闯北挣钱糊口,点起了“打金”行业的星星之火。一支小秤,一把小锤、一个铁墩,便是他们全部的养家活计。那个年代,打金者们还没有固定的金银加工铺,只能沿街呟喝揽活儿。打造金器也没有机械,全靠手工,要经过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几十道的手工艺,才能打制出精美纹样,最后还要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考验的是打金者们的手艺和毅力。那时,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女人出嫁时带的戒指、项链、手链,小孩出生后的手链、脚链及项圈等。在外漂泊打金日子里,一些头脑灵光的打金者,吸收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并加以钻研,打金技艺日益精湛,加工风格也日益丰富了起来。
 
     这里,不得不提埕头一位叫叶仙风的老人。在整个北高黄金珠宝文化历史上,他可称为“打金鼻祖”。叶老现已90高龄,是北高最早的外出打金者之一,一生聪明好学,酷爱研学金银工艺,能创造出各种手镯模型,早期很多打银打金工具就是出自他的一双巧手,堪称一代工艺师。除了打金手艺精湛外,叶老还生得一副古道热肠,毫无保留地将一身打金技艺传授给乡里人。他带学徒都是免费,遇到有些家庭困难的还赠送价值不菲打金工具,并补贴他们出门打金的路费。他教授学徒,不仅教他们打金的技艺,还教他们做人道理。在叶老的无私帮助下,北高走出了一拨又一拨的打金者。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靠打金银淘到了第一桶金,“打金村”的范围也从埕头渐渐扩大到附近的山前、美兰、吴城、竹庄、埕前、前亭、东皋、冲沁等几个村庄。而他过去传授的徒弟徒孙——几万北高黄金珠宝从业者现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美国等一些国家,造就了许多富豪。叶老高尚的品德,无私、大爱的精神也在一代代北高人乃至莆田珠宝商中得到传承。直至今日,依靠乡邻、师徒、亲戚、朋友等关系“抱团”闯市场,仍是北高人的一大传统。
 
     传统产业的转型之路
 
     上个世纪90年代,对我国金银珠宝业来说,是个关键的转折点。犹如一夜春风来,我国黄金“统购统配”体制开始松动,黄金市场逐步开放,北高人的金铺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冒了出来。打金者有了自己的家庭小作坊,被称为金匠,并开始使用石膏模具,来节省金饰加工工序。在利好形势下,很快,金银珠宝加工业成为了埕头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埕头亦成为了北高镇传统特色产业村。就在此时,荔城区政府有关部门敏锐地意识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聚集”二字,要是能把北高这些雄厚的民间资本激活起来,建立股份制企业,大力扶持金银珠宝产业,不失为一条富民强镇的好路子。如果以埕头为中心,通过传统金银加工业的优势带动,内联外引,转型升级,那这一传统产业将对整个北高镇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思路有了,说干就干。在政府的积极带动扶持下,1994年,埕头村的中心地段建立了“金银一条街”,100多个金银珠宝店铺集聚在一起,突出了埕头作为北高金银珠宝产业龙头村的位置。村里定期举办了珠宝加工技术培训班,开展了“带一批农民,富一方乡亲”等活动。在埕头村的辐射效应下,更多的从业人员加入这一行业,北高镇金银珠宝产业得到稳健的增长,民间资本日益壮大,金银珠宝产业一跃成为北高镇的支柱产业。在荔城区“民资回归”政策的引导下,许多埕头人在这一时期回乡投资兴业,成立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加工厂,专门从事黄金珠宝首饰的研发、设计、生产、批发、销售等业务,产品涵盖黄金,铂金、钯金、玉器、宝石、镶嵌等各类首饰。
 
     对最早几批外出打金的埕头人来说,从开打金店到建金银加工厂,仅仅是阶段的成功,意味着新的开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走南闯北经历带来人生视野上的极大拓宽,他们早已悟出“珠宝产品没有品牌,附加值就不高”的道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40多个知名黄金珠宝首饰名牌陆续诞生了:六六福、永恒珠宝、华昌、上得利、金嘉利、华兴、凌志等。其中华昌珠宝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金银珠宝名牌”、“中国金镶玉第一品牌”、等多项荣誉;恒星珠宝为中国诚信企业和全国市场消费者首先放心品牌,2012年获得“中国金玉第一家”的称号;金威、恒星等3个品牌为福建著名品牌;加利、金嘉利等5个品牌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昔日埕头单纯的“打金匠”们,在经历了打拼和磨砺后,终于成长为知名品牌珠宝商。
 
    南岸明珠的美丽蝶变
 
     同样在成长的,还有埕头人脚下这一方土地。无论万物如何改变,他们心中依然保持着一方故土的情怀。在外赚了钱,第一件要事便是回老家“盖大新房”;赚得多的,亦不忘成事后报答桑梓,捐资修路、修学校、助学的大小事迹数不胜数。埕头,从第一批打金者外出创业开始,渐渐抹去了旧日沿海贫穷小村落的模样。一幢幢别墅式的宅院,一家家繁忙的工厂,一间间大大小小的金银饰店……埕头在人们的视野里,正以看得见的速度蜕变成一座金银饰品贸易中心。2009年,埕头成为“莆田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这段金银珠宝发展岁月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已扎根在埕头人的血脉中,也深深融入了埕头村的土地上。
 
        美丽乡村的蓝图还在不断铺开。2013年,埕头被定为莆田市“幸福家园”第二批试点村,将建成一个以珠宝加工贸易及特色旅游产业带动的幸福家园连片发展示范区。在“幸福家园”埕头片区的建设规划方案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在不断被提及:一方面,不搞大拆大建,尽可能保留村庄古历史建筑、特色建筑的原始形态和风貌,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体现出村庄浓厚的人文历史;另一方面,加紧对当地特色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多头推进村庄的经济提升。
 
        如果说每个美丽乡村都有自己的发展色调,那么这幅未来埕头的水墨画卷,将通过“勾金”、“擦绿”、“渲蓝”,形成“金色产业”+“绿色产业”+“蓝色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勾金”,即建好埕头金银珠宝首饰加工展销的配套设施。今年9月,莆田国际珠宝产业园已在埕头工业集中区内正式开工,总用地面积600亩,建成后将以黄金、钻石、铂金和玉石首饰加工制造为主,发展成为集品牌展示、研发设计、物流配送、金融结算等为一体的总部基地,意味着莆商珠宝将向更高层次跨越。同时,埕头现有的“金银一条街”也将升级拓展成珠宝街区,预计聚集1000家以上的商铺,进一步将珠宝产业园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擦绿”,即打造绿色生态农家体验观光。对埕头周边的海滩耕地进行保护性开发,规划出高优农业示范区,建起农家乐,打造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及农耕体验。并在村里建一条南北向的绿化景观带,在北端建设一个湖心公园,提升村里的绿色景观。“渲蓝”,即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结合埕头沿海及风电场的景观资源,立足当地浓郁的渔港特色和海洋渔业基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沿海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开发渔业观光、休闲度假、渔村美食等多个产业项目,营造“假日渔民”的新风尚,全面发展特色沿海休闲都市旅游业。
 
       可以想见,届时,每一个来埕头的游客都能品珠宝、啖海鲜、游田园、体验“打金”文化。埕头,将以一座有着传统沿海风光、国际商贸文化、且充满浓郁乡愁气息的新村姿态,成为兴化湾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